坚定文化自信的三重维度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任务。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定文化自信,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形而上的理论逻辑到实践实现的步步推进,演绎出坚定文化自信的三重维度。坚定文化自信要到民族精神中去寻找,这是必要的起点和基本条件;在当今时代,文化自信必须具有自觉的形式,这种坚定过程就是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统筹文化的过去与将来。坚定文化自信并不是目的本身,衡量坚定文化自信是否成功的标准不在文化自信内部去寻找,而是要到文化自信的外在去确认。坚定文化自信的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在上述三重维度下可以确立坚定文化自信的五条路径: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民族精神;意识形态
要坚定文化自信,第一重维度就是为文化寻根溯源。寻文化之根能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基础,溯文化之源能理解一种文化生成的机制,有了内核的文化才能让人有坚定自信之心。在唯物史观的语境下,狭义的文化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即属于精神层面的活动,因此,文化是社会生活中被决定的部分,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文化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并且具有相对的连续性。文化凝结和表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既包括人们最基本的生产活动的影响,又包括人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其他一切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影响文化的因素有多种可能,且往往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究其本质来说,文化的相异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
毫无疑问,在考察文化之所是,即辨明文化的内涵之时,是可以根据文化的共性来分析和理解的,但在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它又是历史性概念,具有特殊性。所以,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本身来说,是一种理论论证更是要满足实践的需求,因此必须在明确了文化共性的基础上,按照具体的历史条件的情况决定坚定怎样的文化自信和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既然文化是传承下来的,它的历史性和延续性正如“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所描述的道理一样,文化也是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积聚、沉淀而成。又由于文化就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所以文化具有鲜活的特殊性。一个国家或地区,最明显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具有鲜活的民族性。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自信来说,历史的传承中活的灵魂是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也就是说,坚定文化自信,首先是要寻找到支撑文化自信的稳固强大的根源,作为自信牢固的精神基础。之所以在坚定文化自信的起点就强调寻找民族精神,是有充分的逻辑依据的。
第一,文化是传承的不能断裂,所以坚定文化自信的起点必须在民族的传承历史中寻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文化自信的坚定是在限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特殊的内容。我们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属于中华民族的,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首先必须是属于这个民族的。文化是在人们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是凝结在特定人群生活之中传承下来的。正如西方社会学学者普遍认为的那样,人类种群的历史性发展是“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结果。因此,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要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寻找文化之根、自信之源,才能为文化自信铸魂。任何割裂文化历史传承血脉联系、孤立文化生长环境、强制创造断裂式“创新”文化、扭曲嫁接外源式“新潮”文化的做法,不但无法建立起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反而对自信有一种破坏性的作用。
第二,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沉淀下来的精华,是能够坚定文化自信的保障。既然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要到文化的历史传承中寻找立足的起点,以建立起文化自信心的坚实基础,那么在历史传承之中,能够经受住长期实践检验的民族精神就是文化精髓,是自信建立在可靠基石上的、正确性的保障。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不断经历变迁之中,千锤百炼的、世世代代不断由外界条件和内在因素共同锻造的民族的精神品质,是显意识和潜意识、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特殊意识与一般意识的统一。所以,只有在民族精神之中才能寻找到并且建立起文化自信的稳固根基。
第三,民族精神的力量是强大的,是形成文化自信、坚定信念的情感保障。坚定文化自信的主体是生活在当下的中华民族的每个人,而这些个人又因具体的社会关系的不同具有特殊性。只有在每个人的心中都能唤起共鸣情感的精神才能建立起最广泛的文化自信,这就是每个人所共同享有的民族记忆,凝结在血脉传承之中、每个人心目之中最神圣的、与自我认同相统一的强大力量来源——民族精神。用这种情感的唤醒来坚定文化自信有两方面优势:一方面,情感是最广大人民的共通语言,不受受教育程度、所从事的职业、年龄层次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它是与生俱来的、打在属于这个民族每个人身上的一种烙印,它的实质是在历史的偶然性中对于个人存在的必然性的一种肯定;另一方面,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能够将一切兼容并包、统一融合的,正是一种民族情感,它和光同尘,融会贯通,引导人们的内心迸发出巨大的力量。而文化自信的根本,就是民族精神。
第四,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具体文化的核心部分,对比于变化的外在形式来说,它是相对不变的稳定内核,可以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价值衡量坐标和本质标准。如果只看到文化在历史中的具体内容与形式的特殊性与流变性,就容易陷入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论调,文化自信的绝对性根源被切断。因此,在民族精神之中寻找的正是确立不断运动、变化、多元的现象之下不变的根本,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才能坚定起真正的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要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中去寻找,这是必要的起点和基本条件,但是也要注意分辨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能将二者混淆或者等同起来看待。坚定文化自信,呼唤的是民族的精神,文化之根,而不是历史的文化形式。同时还要注意,“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深厚与悠久的传统文化,也会成为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阻碍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文化自信的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寻找到民族精神作为文化自信的基础之后,如何实现和坚定文化自信就是第二重维度解决的问题。
在找到了文化自信的共性的内核之后,第二步的工作就是把内在的、本质的文化精髓还原回特殊的、具体的文化内容与形式,在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条件下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之根是民族精神,那么可以坚定自信的文化又是怎样的呢?这个秘密依据唯物史观对历史规律的揭示,要到经济基础中去寻找。
文化要适应时代,适应时代需要的文化才能建立起对它的真正信心。坚定文化自信不是对什么样的文化都必须建立自信,而是建立值得自信的文化本身。根据唯物史观所揭示的规律,也就是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文化,必须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下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无论是文化的具体内容还是多样的形式,都受到了经济基础的影响。又因为文化距离经济基础较远,加上混合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和文化自身有一定的独立性,文化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时而明显时而隐蔽的联系。必须要看到的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也是受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制约的。所以,要坚定能够支撑起文化自信的、与时代相适应的新文化,在把握住其内在本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础上,首先要使其与当下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具有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内容与形式。
第一,文化必须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与当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方式互相呼应。落后于时代的文化是要被淘汰的,因为没有了现实为基础的文化,即使能够在土壤已经消失的前提下暂时得到延续,但在历史的发展中由于缺乏了现实的根源,自然会慢慢凋零。如农耕时代的文化,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已经慢慢消退,即使不主动地对其进行新发展方向的引导,也会因为它不再具有解释力和被需要程度的降低而退出历史舞台。当代中国的现实,就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主动对文化发展方向进行引导,促使文化进行相应的转变,只不过是缩短这个过程,以尽快使文化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也有利于控制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的发展方向,减少弯路、反复的曲折过程,减少在变迁之中带来的损失。只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文化,才能减少人们对文化认同中与现实生活之间发生的矛盾感和冲突感,更快地接受文化本身。
第二,文化要具备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的功能。能够坚定自信的文化(为了与已经形成的旧有文化相区分,把这种能够坚定文化自信的文化称为“新文化”),除了要与当下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即是经济基础的正确、对应的反映之外,还需要是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新文化,这是能够建立起对文化有自信的内在要求。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马克斯·韦伯用新教伦理解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动因,虽然这种认为意识决定了生产活动的观点犯了唯心史观的错误而无法正确地指出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但是他之所以这样来解读的原因就是看到了精神生活对生产活动的促进作用。换句话来说,实际情况是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教伦理被选择留了下来,代替了旧有的精神,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正是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的需要,才能被当时的人们广泛认同。同理,新文化若想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同,要建立起对新文化的自信,必须使新文化满足当下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新文化必须能够适应时代之需并推进这一历史进程。
第三,新文化要吸收不同时空文化的有效内容,积极扩充自身、发展自身,走在时代的前面,才能在全球化时代站稳脚跟,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一方面,新文化虽然是相对于一个具体的空间,就是中华民族来说的,但是不应该拒绝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批判性利用。也就是说,来自其他空间——即是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也包括来自其他时间——主要是指历史的实践中的有益文化,应该且必须被新文化所吸收,成为新文化的养料。因为,在当下全球化是一种总的趋势,中华民族无疑处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历史之中,并且在世界历史中占有重要位置,所以中国的经济与世界其他国家有密切的关系——无论是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或者后发展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这种密切关系决定中国的文化必须包容其他国家的文化,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对其开放发展、批判吸收,才能克服自身的片面性,从而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仍然具有自信的资本。另一方面,主动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也有利于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中更加和谐,并且在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对比分析、案例分析中,可以对有负面作用的文化形式加以警惕,防微杜渐,减少文化建设中的错误尝试。总的来说,就是做到“优秀文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错我防,宽容开放”,只有这样建立起来的新文化才有足够的底气,在其他文化面前充满自信。
第四,要把坚定文化自信和构建新文化看作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不是一旦建成就能一劳永逸的终点。这是因为,一方面,新文化所反映的经济基础本身在发展,所以新文化必须相应不断调整以跟上经济基础的变化。经济基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固化的状态,由此决定了构建新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且要不断协调各个方面之间的衔接与对应。另一方面,开放性文化必须是多元化的,形式上可以不断创新,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可以发展出多种形式,以克服每一种文化内在的片面性与矛盾。坚定文化自信除了要考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之外,还要考虑其他条件,因为影响文化的因素很多,不起主要决定作用的不等于不起作用。能够真正自信的文化,能够坚定下去的文化自信,必须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后的结果。这诸多其他因素和经济基础共同组成的决定新文化的内容,就是现实。新文化立足在现实之上,对现实有解释力,是现实的反映,才能获得现实的自信。而在时间点上,新文化以“此在”(当代中国现实)为基础,统筹过去与将来。因为过去包含在现实之中,过去铸就了现实;而未来孕育在现实之中,不断实现为现实。因此,文化自信抓住了现在,就是抓住过去与未来,三者在“此在”中统一。
之所以要主动、有意识地坚定文化自信,而不是无意识地任由文化去自在发展,是由当今时代的时代特征决定的。当今时代是指现在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它的特征是认识到自身发展且有意识地建构。因此,在当今时代,文化自信必须具有自觉的形式,这种坚定过程就是立足现实,统筹文化的过去与将来。在完成了第二维度之后,还必须要进行的是下一步,也就是最后维度:审核坚定文化自信的目的是否达到,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导向,落实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形式。
三、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指向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寻找到文化自信之根,给了文化自信以内在的灵魂,并外化为具体的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并没有真正完成坚定文化自信的全过程。坚定文化自信,最后要达到一定的目的,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所在,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最终章。坚定文化自信并不是目的本身,衡量坚定文化自信是否成功的标准不在文化自信内部去寻找,而是要到文化自信的外在去确认。坚定文化自信的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可见,繁荣文化与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必要条件。
在明确了坚定文化自信的目的之后,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应运而生:第一,坚定文化自信要在实践中落实和打磨。既然坚定文化自信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要以是否能够实现其目的为判断标准来衡量文化自信的建立合理性、有效性,那么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落实在实践中,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才有完善的可能。
第二,坚定文化自信,必须根据目的不断丰富发展指导理论。正确的指导理论是有效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力保证,由坚定文化自信的目的决定了指导理论必须向目的靠拢,根据理论的实践过程、以往实践经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理论、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发展坚定文化自信的指导理论,使理论系统化,并保持理论始终与时俱进。
第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不断根据发展的理论调整实践活动。对实践活动的调整是指导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做好理论到实践的衔接与落实工作,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目的实现的根本要求。指导理论发展和实践活动的统一,最终共同构成文化自信的新形态。可以说本步骤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目的的实现,即文化强国的实现,是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协调发展的结果。
第四,当一个阶段的文化强国实现之后,要做好评价工作,总结经验,不懈怠不放松,为更进一步的成功做好准备。总结历史经验不但能促进未来更好的发展,将未来的目标放在新的高度的起点之上,并且是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工作的一种肯定,能够增强对坚定文化自信事业的信心。建立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上而存在的坚定文化自信的第三重维度,就是必须在实践中有具体的实施要求与策略,实现理论向现实的转化,即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的原则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在具体的实施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大方略,使坚定文化自信有了五条具体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现实中坚定文化自信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将具体的坚定工作置于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之下。文化自信的内在精神是民族精神,它落实的具体形式要与经济基础和人民当下的生活方式相一致。中国的现实是:我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要使人民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的理论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另外,正如著名的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葛兰西所提出的,必须抓住意识形态领导权,这是与资本主义斗争的必须占领之地,是抵制资产阶级文化霸权的基本要求。因此,坚定文化自信,首先是加强意识形态的建设。
第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判断和弘扬依赖于价值观的建立。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人们对文化的自信来自对文化的看法和观念,在坚定值得自信的、与新时代现实要求相适应的文化的同时,对于人们的判断标准和人们的文化观念要进行相应的引导。坚持值得自信的文化是为了保证文化本身的“好”与“善”,而树立人们正确的价值观是为了保证人们能判断出“好”与“善”,且不断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好”与“善”。
第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道德是精神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基础上正能量的弘扬。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化的进步性,而具有进步性的文化必然是有利于人类发展的。道德是人类进步的光明之面,思想道德建设与树立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是内在统一的。因为道德是践行正确价值观的体现,正确的价值观是对文化判断的基础,对文化正确判断才能建立起对文化的自信,建立起对先进文化的自信又会促进道德的完善。这个过程只要形成良性循环,就会放大社会的正能量,释放光明的力量,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文化建设离不开文艺,因为文艺是文化的一种集中表现形式,是文化的升华和提炼。而社会主义文艺的规定性和要求是“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文化自信需要人民对文化的认同,文艺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观的塑造传播途径,要承担起架起人民与文化自信之间桥梁的责任。文艺的繁荣在具体实现中要依靠对文艺队伍的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因此,不但文艺内容本身要来自人民,文艺的创造者同样来自人民,人民是文艺建设的核心,也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主体与客体的完美统一。
第五,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最终要落实到对文化的生产和创造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条件下,即人民的基本生活物质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具备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才能提出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在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保证以后,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要必将提高,文化的生产本身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能够让人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文化,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正确性的保证,也是人们美好生活的保证。同时,要积极参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主动走出去,让自信的文化扩大影响,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中的良好影响和积极作用,反过来又可以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的五条现实路径,彼此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是坚定文化自信三重维度的具体实践步骤,重点在于以坚定文化自信的目的为唯一的检验标准,发展多元化的先进文化各种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也进入了新的时代。中华民族从农耕文明为主的时代走出来,转向了工业化、现代化乃至后工业化、后现代化、信息化时代。扎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立足现实以此在统筹历史与未来,全面展开五条现实路径,坚定文化自信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为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事业不断贡献力量。
洪晓楠,周婷.坚定文化自信的三重维度[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0(4):1-5.
洪晓楠(1963—),男,安徽桐城人,教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文化哲学、科技哲学研究。